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

在浩瀚的求职海洋中,国家公务员考试无疑是那座引人注目的灯塔,引领着无数追梦者向理想彼岸航行。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不仅是选拔国家公职人员的标尺,更是衡量考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试金石。它以严谨的题型设计、广泛的知识覆盖,检验着每一位考生的学识积累、逻辑思维与应变能力。本文将从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的特点、备考策略及个人感悟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一、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的特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以其独特魅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尺:① 综合性强: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② 时效性高: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时事热点,考察考生的政策理解与分析能力。③ 逻辑严密:无论是行测的判断推理题,还是申论的材料分析,都强调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④ 难度适中:题目设计既不过分简单,也不至过于艰涩,旨在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与潜力。

二、高效备考策略

面对如此全面而复杂的考试,科学的备考策略至关重要:① 系统复习:根据考试大纲,分阶段、分科目制定复习计划,确保知识点无遗漏。② 强化练习:通过历年真题与模拟题的大量练习,熟悉题型,提高解题与准确率。③ 时政关注:每天浏览官方媒体,紧跟时事动态,理解政策背景,为申论写作积累素材。④ 技巧总结:针对不同题型,总结解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如行测中的快速排除法、申论中的论点构建法等,做到举一反三。⑤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放松,避免考前焦虑,保持最佳应试状态。

三、深度理解与实践结合

理论学习之外,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重要:① 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历年申论高分范文,学习如何从现实案例中提炼观点、构建框架。② 模拟面试:对于报考需要面试的岗位,通过模拟面试练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③ 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实习等活动,不仅能丰富人生经历,还能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应用。

四、个人感悟与成长

国家公务员考试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自我挑战与成长的过程。备考期间,每一次深夜的灯火、每一份资料的翻阅,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它教会了我坚持与毅力,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与理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备考,我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了明确的规划。考试虽只一日,但其带来的精神财富与视野拓宽,将伴随我一生。

回望来时路,国家公务员考试题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努力与汗水,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备考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愿每一位追梦者,都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速解牛吃草问题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都是让考生脑浆炸裂的部分,为了让大家快速的掌握答题技巧,中公教育专家也针对不同题型总结了一些巧妙的方法,今天就让中公教育专家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牛吃草问题”。

一、牛吃草模型

【例1】一个牧场长满青草,牛在吃草而草又在不断生长,已知牛10头,20天把草吃尽,同样一片牧场,牛15头,10天把草吃尽。如果有牛25头,几天能把草吃尽

【例2】牧场上长满牧草,秋天来了,每天牧草都均匀枯萎,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8天草,可供15头牛吃6天。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这些题目中有牛有草,牛在吃草前,草地上就有固定量的草且又出现了一大段以排比句形式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像这样的题型我们统称为“牛吃草”问题,当然还有一些题目中不涉及牛和草,但也属于这类问题的变形,后面我们会展示出具体的练习题,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对于这样的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呢

二、解题技巧

1、追及模型解题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例1这道题。牧场上原有的草量是一定的,草每天生长,牛每天来吃。要想把草吃完那么必须满足牛吃草的>草长的,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实牛吃草问题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也就是牛在追着草吃,既然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我们马上就想到公式:距离和=差X时间,我们来看一看,这里的距离和就相当于原有草量,差也就是牛吃草的-草生长的,分析题目可知无论供几头牛吃多少天,原始草量都是不变的,根据条件我们即能列方程进行求解。

【中公解析】假设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量的草,草生长的为x,吃光草时间为t,根据题意可得(10-x)×20=(15-x)×10=(25-x)×t 解出 :t=5天。

根据这道例题我们也总结出了面对追及型的牛吃草问题我们的答题思路: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牛的头数为N,草生长为X,原有草量为M,即得公式M=(N-X)*T,根据原有草量为定值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

2、相遇型牛吃草问题

我们来看一下例2这道题和例1有什么区别,这里面的草不仅不生长了,还在以一定的减少,牛在吃草,草在以相反方向减少,这个就很像我们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公式:距离差=和X时间,还是的思路,无论怎么变,原始草量都是不变的,我们即可列出方程求解。

【中公解析】假设每头牛每天吃一份量的草,草生长的为x,可供25头牛吃草时间为t,根据题意可得(10+x)×8=(15+x)×6=(25+x)×t 解出 :t=4天。

根据这个例题我们也总结出相遇型牛吃草问题的常用公式M=(N+X)*T遇到此类问题时同样找出不变量列方程组即可求解。

3、多个草场牛吃草问题

【例3】有一草地,40亩草地的草,20只羊18天可以吃完,25亩草地的草,12只羊30天可以吃完。问60亩草地的草,多少只羊9天可以吃完

这道题跟前两题有些不一样,他涉及了很多草场,原始草量也不一样,不符合我们牛吃草的模型也办法直接列方程组进行求解,那我们来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给它改改条件但是不影响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还可以让我们用牛吃草的模型解决问题,既然它原始草量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给它们扩大相应的倍数即使他们的原始草量相同,对所有草量用最小公倍数进行统一。取40,25,60的最小公倍数600.题干就等同于600亩的草量300只羊吃18天,288只羊吃30天,问供多少只羊吃9天现在就变成了我们标准的牛吃草模型,设草的生长为x,600亩可以让n只羊吃9天,根据原始草量相同列出方程:(300-x)×18=(288-x)×30=(n-x)×9 求得n=330,所以60亩草地9天吃完需要羊数量为330÷10=33。

面对此类题目时我们通常取操场草量的最小公倍数,把它变成标准的牛吃草问题再进行求解,这里要注意的是,随着草场扩大,牛的头数也要进行相应倍数的扩大,否则则改变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当然在考试中一些题还是会以其他的方式出现,迷惑我们,但它也属于牛吃草问题,我们看几道练习题。

【练习1】物美超市的收银台平均每小时有60名顾客前来排队付款,每一个收银台每小时能应付80名顾客付款。某天某时刻,超市如果只开设一个收银台,付款开始4小时就没有顾客排队了,问如果当时开设两个收银台,则付款开始几小时就没有顾客排队了

A.2

B.1.8

C.1.6

D.0.8

【答案】D。中公解析:此题虽未体现出牛与草的字眼,但原有人数不变,又以排比形式告诉我们已知条件符合牛吃草模型,即可根据上述公式列方程求解,设开两个收银台付款t小时就没有顾客了,则根据原有人数相等可列关系式(80-60)×4=(80×2-60)×t,解得t=0.8。

【练习2】某河段中的沉积河沙可供80人连续开采6个月或60人连续开采10个月。如果要保证该河段河沙不被开采枯竭,问最多可供多少人进行连续不间断的开采(假定该河段河沙沉积的相对稳定)

A.25

B.30

C.35

D.40

【答案】B。中公解析:符合牛吃草模型,根据原来沉积的泥沙不变即可列方程求解,设该河段河沙沉积为x,则可以列出方程(80-x)×6=(60-x)×10,解得x=30,因此要想河沙不被开采枯竭,开采必须≤沉积,取极值也就是当二者相等时,即沉积为30,又因为此类问题我们通常设“牛每天吃一份量的草”对应到这道题中即每天沉积一份量的泥,因此得到结果最多供30人开采。

其实牛吃草问题并不难,只要找到不变量,列出方程组即可进行求解。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有多少道题目呢?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考试时间一般是90分钟,满分为150分,通常会有100道题,每道题的分值也是不同的。通常常识判断有20道题,共20分;言语理解与表达、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排序、语句衔接合为一部分,共30分;数量关系20分;判断推理50分,图形推理6分,定义判断14分,类比推理12分,逻辑判断18分,资料分析共30分。

总的来说,在90分钟内完成100道题,对考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平均一题的时间一分钟不到,因此这对考生出来对于题目的准确率有要求之外,还需要分析够快,而且在完成题目的时候,需要大家合理的安排时间,可以把自己熟悉的板块先完成,把困难部分留到最后完成。

职业能力测试分值分布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多少道题?

国考行测一共有135道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共40个题目,每个题目0.6分,共计24分。数量关系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常识部分,总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2.5分。资料分析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判断推理部分,总共35个题目,图形推理每个题目0.5分,定义判断每个题目0.8分,类比推理每个题目0.5分,逻辑判断每个题目0.8分,共计23.5分。行测占比25%,行测中的言语、判断和资料是重点。

国考公共科目的考查范围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

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考试按照省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

设置两类试卷:前者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后者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